欢迎访问宝鸡市人民医院官网!
宝鸡市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王情、主管助产士李洁做客宝鸡电台经济广播FM102.8进行“糖尿病的防与治”的相关知识解答。
医学科普
每年的11.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糖尿病认知宣传活动,旨在呼吁人们关注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2023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中国有糖尿病患者1.4亿,是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大动脉粥样硬化、还有肾功能受损等,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同时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今年重点落脚于糖尿病的预防与延缓。了解风险、了解应对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1、哪些情况、哪些人群容易发生糖尿病?
1.家族史:如果一级亲属比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您的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2体重:超重或肥胖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3年龄:国家调整生育政策后,高龄孕妇较前增多,高龄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4.缺乏运动:体育活动不足会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
2、了解了哪些人群容易发生糖尿病,如何应对呢?
今年卫健委发布了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和建议,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说说。
1.先说说饮食方面: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膳食由五大类食物组成:第一大类为谷薯类,包括谷类、薯类与杂豆,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来源,是影响餐后血糖的核心因素。血糖生成指数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升糖食物,可以更好的控制餐后血糖,低GI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更耐饥饿,简单说就是引起的血糖波动比较小,有利于控制血糖,建议全谷物和杂豆类占主食的1/3以上。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餐后血糖最重要的因素;第二大类为蔬菜和水果,菜每天应吃500克,一半以上应为深色蔬菜;第三大类为动物性食物,包括畜肉、禽、鱼蛋奶;第四类为大豆类和坚果,这些都是优质蛋白质;第五类为烹调油和盐。少吃烟熏、烧烤、腌制等加工类肉制品。
2.规律进餐,合理加餐,防止低血糖,促进餐后血糖稳定。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这样进食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无论在家或在外就餐,不要吃零食饮料,吃饭应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安排加餐,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促进胎儿生长发育。
3.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重点是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是控制油盐糖,烹调油或肥肉摄入过多,会引起超重肥胖,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不利。吃的太咸可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的风险,喝酒会扰乱糖尿病患者正常膳食和用药,增加低血糖风险,一般喝酒往往都会吃的很多,导致总能量摄入过多,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大家应该培养清淡口味,每天油在25克以下,少吃动物脂肪,预防血脂异常,盐每天不超过5克。同时限制酱油、鸡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
4.积极、适量运动。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抗阻运动增加肌肉量,还可以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骨骼肌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多活动不仅可以维持健康体重,调节心情愉悦,还能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次,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5-85%,最大心率=年龄-220),包括快走、骑车、乒乓球、慢跑、游泳等,如没有禁忌,最好每周2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器械类运动,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大家应该认识到,运动是个改善健康的机会,而不是浪费时间,大家应该找找自己有兴趣的运动方式,把运动列入每天的计划安排中,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运动损伤。
5.再来谈谈体重。体重是反应膳食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客观指标,也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风险,体重指数应保持在18.5-23.9之间。肥胖患者减重后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3%-5%就能产生有意义的健康获益。建议大家按每个月减少1-2kg的速度来减重。人体每天需要的能量与年龄、性别、身高、身体活动量有关,所以应咨询专业人员来确定全天的能量摄入量和运动量,制定个体化的膳食管理、血糖和体重控制方案。
6.自我管理,定期监测,提升自我血糖控制意识。糖尿病患者需要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膳食调理、规律运动、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等。大家要积极去跟营养师沟通咨询,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开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及时调整膳食、运动和用药量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发生,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古人讲究食药同源,可以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结合,加上生活方式的调整、患者的自我监测和控制,可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生活的更健康、更幸福。
声明:
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新华巷24号 电话:0917-3272497 Email:bjsrmyydb@163.com
乘坐车次: 北门:4路、5路、6路、7路、8路、9路、10路、17路、36路 南门:33路、34路、37路、42路
Copyright © 2021 版权所有:宝鸡市人民医院 陕ICP备10000113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3号 技术支持:伙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