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人民医院官网!

关注我们
24小时咨询热线0917-3272497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春捂秋冻 不生杂病 | 从“春捂”的角度了解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发布时间:2025-03-24    来源:老年病科     点击量:loading...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季气温回暖,但早晚仍比较冷,昼夜温差明显,多地还可能遭遇“倒春寒”,中老年人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

一、为什么春天心血管疾病高发?

  人体血管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上公布了一项多中心注册研究显示,当24小时内气温波动超过10℃时,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增加,温差每增加5°C,心梗的风险升高约5%。与0~5℃的温差相比,当温差为5~10℃时,心肌梗死风险增加1.2%;温差为10~15℃时,心肌梗死事件增加6.9%;温差为15℃以上时,心肌梗死事件增加11.1%。

       春季的气温波动大,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影响心血管:血压波动幅度增大(收缩压波动可达20mmHg以上),心率加快,可能引发心绞痛甚至心梗;春季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血液粘稠度增高;若本身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狭窄,血压的剧烈波动可能导致心血管动脉痉挛发生率升高,导致缺血发作。

  春季是“花粉季”,也是流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高发的季节,感染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增加动脉斑块不稳定风险。

二、“春捂”是怎么个“捂”法?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气温变化,当日均气温连续3天≥15℃且昼夜温差<8℃时,方可逐步减衣。“春捂”建议“捂”至清明前后,主要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临床观察显示,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卒中的老年患者,受血管弹性下降、基础疾病影响,对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差,更需重视“春捂”。

  1.重点保暖部位:颈部:可佩戴围巾,避免颈动脉痉挛引发脑缺血;腰腹:维持核心温度,保护内脏血流稳定;下肢:寒从脚起,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足部保暖。

  2.特殊人群个性化方案

  高血压患者:遵循“上薄下厚”原则,重点保护下肢;

  冠心病患者:加强前胸后背保暖,避免寒冷诱发心绞痛;

  老年人/体弱者:避免频繁换衣,建议使用恒温设备(如空调地暖)维持内环境稳定。